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吐鲁番 > 旅游吐鲁番 > 特色景点

2021

04/24

17:09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字体:

访问量:

非遗在新疆|中国“地下运河”哺育绿洲

  •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4日
  •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春光明媚的四月天,“火洲”吐鲁番春耕如火如荼,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如血脉般流淌出清冽的水,滋润着一片片绿洲。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中国“地下运河”。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坎儿井,时至今日仍是吐鲁番农业灌溉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开凿技艺被列入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雪山是坎儿井源头

坎儿井有着独特的生态价值,它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利工程。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如何引来水、留住水,是对古代的吐鲁番居民极大的考验,坎儿井就是当地人们长期实践和思考的智慧结晶。

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坎儿井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春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低 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山上雪水融化流出山口后流经盆地砂砾质的土壤,大部分潜入地下形成地下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人们利用地面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在地下顺着山势开挖暗渠,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总的说来,坎儿井以高山雪水为水源,在一定间隔打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农田。

由于坎儿井是 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非常适合盆地的自然环境。

徒手创造的奇迹

古代的吐鲁番居民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创造了奇迹。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坎儿井的地下暗渠全长可达5000公里,再加上千千万万的竖井、明渠等,工程量十分巨大。

在当地戈壁滩上,人们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一般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坎儿井在上游地区的一些竖井可以达到90米深。

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

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据史料记载,坎儿井始于西汉,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新疆一带,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当地人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时,当地居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这样不同的作业点就可以保持一致不偏离方向了。

经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吐鲁番因此也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保护加固让坎儿井水源源不断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北半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以及农田机井灌溉增加过快,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减少,导致坎儿井不断干涸和消失。

2009年,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在吐鲁番拉开帷幕,当地开始实行掏捞清淤、卵形涵加固、安装井盖等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实施保护工程,最大程度保存了坎儿井的基本形态,延续了坎儿井的灌溉等功能,最大限度遏制了坎儿井的消失。据统计,加固后的坎儿井出水量比过去平均增加30%左右。施工过程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坎儿井掏捞技艺传承人。

近年来,吐鲁番当地还将坎儿井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了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并带动了旅游发展,使吐鲁番坎儿井文化景观价值得到不断提升。位于312国道南侧的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坎儿井小镇,就是依托坎儿井民俗园、坎儿井源景区的地缘优势打造的特色小镇,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地。

来源:吐鲁番融媒中心

http://www.tlfw.net/Info.aspx?ModelId=1&Id=348922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