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010598667/2022-00760
  • 发布机构:吐鲁番市政府办公室
  • 发文字号:吐政发〔2022〕79号
  • 公开日期:2022-12-30

【专项规划】关于印发吐鲁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印发吐鲁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吐政发〔2022〕7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吐鲁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6日

(此件有删减)


吐鲁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成就

(一)文化事业规模扩大

1.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各级公共文化阵地建强建优,文化惠民工程普惠各族群众。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家、文化馆4家、美术馆3家、博物馆2家,乡镇(街道、场)综合文化站3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4个,村民小组文化服务中心219个、农村文化大院95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专业技术人才146人,文博专业技术人员48人,文艺队伍33个,文化带头人、文化能人1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站(室)为支撑、以文化大院为补充的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市、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村民小组(小队)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

2.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民族团结一家亲”、“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之冬”等活动为载体,组建市、区县文艺小分队赴各区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惠民演出逾1.1万场次,受益群众达60余万人。博物馆共举办400多场次文博活动,参与人数10万多人。“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群众性教育活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有31.8万名农民、干部职工及教职工免费参观博物馆。举办了“莱帕尔”大赛、“纳格尔”大赛、“纳孜库姆”大赛、“木卡姆”大赛、民间艺人选拔赛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农牧民文艺汇演、“文化大院”麦西来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全覆盖,让各族群众活动有去处、服务有保障,显著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深入做好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举办流动图书下基层、各类线上线下读书、诵读、展览、宣讲、文艺培训等活动1000多场次。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突出

吐鲁番市在中央、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抓手,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区县四级名录体系。截至“十三五”期间末,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自治区级9项,市级4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8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特色景区景点2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基地1个;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非遗项目3项;入选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非遗项目9项。“非遗+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成功打造新疆首家非遗集市—葡萄沟非遗集市,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开展各种线上线下非遗展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合力,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4.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十三五”期间,全市充分发挥文艺创作优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创作故乡情(舞蹈)、谈心(小品)、亲爱的党(独唱)、心中的你(男子集体舞)、都塔尔联奏红歌、石榴籽精神(莱帕尔)、牛斗虎(打击乐)、感恩党(表演唱)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佳作,累计创作文艺作品150余个(台、场),文艺精品10余个(台、场),掀起了吐鲁番文艺创作的新高潮。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吐鲁番市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推进吐鲁番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举办各类会展、重大节庆等活动,把地方特色文化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打造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产业带。截至“十三五”期间末,吐鲁番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基地3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

(三)全域旅游发展迈向新台阶

1.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面释放稳市富民的新动能

伴随着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兴疆”、“旅游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由2016年的630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2336.65万人次,年均增长55%,累计接待游客6827.61万人次;旅游消费由2016年的57.98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7.2亿元,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旅游消费588.35亿元。全市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1.1万余人,旅游系统和相关产业间接总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跑出了全域旅游发展“加速度”。

2.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围绕解决“三难一不畅”问题,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升级,2015年“厕所革命”实施以来,共新改扩建152所厕所,总计投资4717万元;2019年,实施“三难一不畅”攻关以来,共改扩建旅游厕所49座、停车场10个、加油站4座、通信基站6座,有效解决了“三难一不畅”问题。围绕旅游交通配套,开通了18对动车、19条航线,启动现代旅游有轨电车项目,落地运营神州租车等网约车服务,旅游交通内、外循环逐步畅通。围绕旅游补短板、强弱项,新建重点旅游项目53个,投资33.2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拨付4027万元,实施旅游项目29个,重点支持库木塔格、艾丁湖、吐峪沟、火云谷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厕所、民宿、农家乐等涉旅公共服务项目提升,打造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依托智慧城市,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搭建吐鲁番大数据监测平台,在全疆率先开展旅游统计改革试点工作,提升了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

3.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全域旅游持续升级

“十三五”期间,围绕扩大旅游消费,开展了旅游文创产品培育行动,引进了云布谣、末胡营、挚爱疆物等10余个文创企业,打造文创品牌,开发了艾德莱斯包饰、吐鲁番壁画临摹作品、柳条编织工艺品、桑皮纸书画等百余种文创产品,开办了“吐鲁番礼物旗舰店”,创建了吐鲁番博物馆文创街区旅游文创示范基地,建立了集文化元素挖掘、非遗产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文创产品体系。围绕发展旅游夜经济,开发了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乘驴的赏夜景、夜·楼兰演艺等“吐鲁番之夜”系列产品和吐鲁番主题博物馆之旅等10条研学旅游线路,推出“博物馆奇妙夜”等新产品,培育了遨游西境等研学旅游示范企业,吐鲁番文创产品体系不断健全。围绕突出发展民宿产业,承办新疆旅游民宿建设现场推进会,成立了全疆首个民宿行业协会——吐鲁番民宿协会,新建民宿客栈498家,新增床位7067张,民宿产业成为全疆民宿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农产品进景区”行动,吸引龙头企业农产品进驻13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实现了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旅游消费和农旅融合。

4.突出品牌引领,品牌体系不断健全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域旅游,深入开展品牌创建活动,2016年,吐鲁番市被评为国家首批、全疆首个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2020年,高昌区、鄯善县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深入开展A级景区创建行动,新创建A级景区10家,A级景区总数达到24家,跃居全疆前五;围绕乡村振兴、旅游扶贫,全面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围绕民宿产业发展,打造民宿品牌,召开了旅游民宿现场推进会,成立了新疆首个民宿行业协会——吐鲁番民宿协会,出台了《吐鲁番民宿管理办法》,率先建立“金宿”、“银宿”评定体系,建设并推出了坎儿井小镇、民宿创客基地等一批特色民宿集群和品牌。

5.宣传营销持续发力,搭建立体营销新平台

“十三五”期间,围绕“丝路明珠吐鲁番”目的地形象,建立集大媒体、微平台和官方媒体、自媒体于一体的“大宣传”平台,开展全媒体宣传营销,有效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开办“吐鲁番旅游”官方抖音、微信平台,拍摄“葡萄七夕”等系列抖音短视频,曝光量破千万人次;积极培育葡萄节、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杏花节、桑葚节、干果节、蔬菜节、油菜花节等特色节庆品牌,节庆旅游释放了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了长沙吐鲁番旅游宣传推广服务中心,联合湖南卫视拍摄了《爸爸去哪儿》、《我们来了》等品牌节目,特别是2020年,依托援疆优势,开展了“旅游消费在行动,湖南人游吐鲁番”湘吐文化旅游云上推广活动,在长沙、库尔勒、吐鲁番三地同步举行,38家媒体对三场推介会进行了跟踪报道,点击量逾3亿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吐鲁番旅游影响力。组织本地旅游企业,沿中南市场深入“珠三角”、“长三角”,开展“组团式”营销,广泛参与广州国际旅交会等100多场次营销活动,形成了以援疆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的市场营销“朋友圈”。联合乌鲁木齐、哈密、昌吉,建立“东天山旅游联盟”,形成了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全疆首个全域旅游产业联盟。

6.强化市场管理,推动旅游服务升级

“十三五”期间,围绕旅游市场管理倒逼服务升级,建立“全域旅游红黑榜”机制和“小额先行赔付”维权制度,组建了旅游警察队伍和旅游巡回法庭,深入开展旅游市场管理专项行动和联合执法检查6200多人次,严厉打击、整治黑车、黑导、黑社、黑店等旅游乱象,有效破解旅游市场管理难题;开展“文明旅游”行动,打造古丽导游队等金牌导游队伍,提升导服队伍素质;深化“微笑新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向全市5000余名旅游和交通服务窗口从业人员免费发放“微笑新疆”胸牌徽章,建立16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营造“微笑新疆、文明旅游”的浓厚氛围。

(四)文旅融合有序推进

1.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制定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实体化运行,重点围绕规划引领、产品业态、品牌打造等八个方面,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完成了文化旅游结构改革,市、区县逐级成立了文旅管理机构,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独立设置吐鲁番文博院,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开发水平。积极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立了市、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文化旅游综合管理改革迈出了新步伐。以旅游智库建设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新平台,推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和新疆大学旅游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吐鲁番旅游智库,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组织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吐鲁番新闻网中心、新疆大学旅游学院、新疆方舟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智库专家、行业人才,参与市旅发办日常工作,强化了综合协调职能。

2.文旅融合释放了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培育特色节庆品牌为抓手,积极培育葡萄节、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杏花节、桑葚节、干果节等特色节庆品牌,节庆旅游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围绕发展旅游演艺,开发文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吐鲁番盛典、夜·楼兰等旅游演艺品牌,形成“流动的吐鲁番”;积极推动“吐鲁番学”研究,转化学术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宗教等多元文化,推动文化资源变旅游产品;推动“非遗+旅游”,打造了葡萄沟非遗集市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项目;围绕延展民宿文化产业链,在特色民宿中套建了民俗收藏屋等民间博物馆,开展了艾德莱斯、扎染、柳条编织、拌面制作等61种非遗项目、美食体验和研学旅游活动,使民宿成为文旅融合的综合体;围绕文旅融合,在乡镇(街道、场)、村(社区),组建群众文艺演出队,串联特色景区景点,丰富旅游文化产品供给,营造了“村村有演出、处处有歌舞”的文化氛围,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了吐鲁番全域旅游的靓丽风景。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入

各区县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后内部融合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区县虽然成立了旅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经费、场所等没有落实,没有实现实体化运行,没有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区县、各部门对文化旅游业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联动,政策保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未完全释放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合力。

(二)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提升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镇、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大院等阵地已初步建立,但作用发挥有待提升。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咨询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区县缺乏游客服务中心等重要的服务设施。旅游业“三难一不畅”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区县及景区内外标识标牌、导服体系陈旧,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薄弱。飞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节点到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尚未形成,智慧旅游系统尚不完善,智慧服务水平不高。

(三)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有待提升

全市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普及力度不够,充分挖掘和发挥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的文艺创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群众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基本属于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传统旅游线路产品亟待优化提升,过夜游、多日游占比不高。新线路、新产品、新业态供给不足,旅游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入。产品的创新性、差异性不足,不同季节旅游产品供给不均衡,缺乏总体性的旅游产品体系布局,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个性化、定制化的自助旅游市场需求。

(四)文旅融合不够深入

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充分,“吐鲁番”文化金字品牌没有充分彰显。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正不断成长,但尚未形成业态体系,文旅融合路径仍需探索深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表演、展示、形象、宣传力度仍需加强。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等文化基因、文化成果的转化不够深入,现代技术手段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中的应用不够充分,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夜经济、康养旅游、节庆旅游、演艺等文旅融合产品业态有待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特色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很高,但缺乏有效渠道对接市场。

(五)文化旅游人才保障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人才队伍不断健全,但仍不能满足基层文化普及的需要,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人员偏少,文艺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青年文艺人才队伍短缺。虽然非遗传承人队伍不断健全,但非遗传承队伍良莠不齐,青年人参与非遗传承的意愿不强烈,非遗传承人断代现象比较明显。文化管理人才不足、特别是乡镇(街道、场)、村(社区)一级文化管理队伍缺失。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游、讲解员严重短缺、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数量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旅游人才队伍结构不优,中高端人才数量少、变动大、队伍不稳定;综合效益不高,难以留住旅游中高端人才;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服务人员技能培训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吐鲁番等古城,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历史的“活化石”。“十四五”时期,新疆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为重点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随着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北通道一批口岸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全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吐鲁番应充分发挥自身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陆上、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多路并举、齐头并进,推动“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大力推动吐鲁番机场改扩建,高标准推进临空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乌鲁木齐机场客货运分流,努力打通连接“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动全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人文历史优势转化为文旅融合优势。

(二)“文化润疆”和“旅游兴疆”战略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推动我市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持续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吐鲁番应立足自身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抢抓稳定红利持续释放的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目标任务,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旅游兴疆、旅游兴市战略,守正创新做好文化旅游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建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创作文艺精品,不断完善公共文旅服务设施,挖掘丰富的文旅资源,创新丰富产品业态,健全品牌体系,推动“文旅+”、“+文旅”,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文化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变旅游资源大市为旅游经济强市,在“新疆是个好地方”主旋律中讲好吐鲁番故事,弘扬正能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面临挑战

(一)后疫情时代带来的不确定性

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疫情何时消退,尚不可得。疫情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游客更加青睐周边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游客对品质更为看重,小规模、私密性、个性化的“新跟团”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尽管旅游市场有许多变化,但不变的是要坚持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对全市旅游业来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吸引和留住游客的根本。旅游业必须面对新的情况,积极谋划,寻找新的对策与出路。

(二)消费升级带来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在旅游市场的推动下,游客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出行方式、文旅产品、住宿服务业等发生了变化,吐鲁番市确定为国家级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激活消费市场、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三)同类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消费升级,市场需求量大增,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增加使得其更容易被替代,在吸引和满足现有和潜在的客源市场方面,旅游目的地必须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目前,如何能在激烈的同类市场中突出重围脱颖而出,如何在旅游业激烈的竞争中客观地评估各地区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如何提出科学的竞争策略将区域的旅游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些问题成为全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十四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旅游兴疆、旅游兴市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综合打造“葡萄圣城、丝路明珠”形象品牌,深耕文化旅游市场,深挖发展潜力,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坚持以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把吐鲁番建设成为丝路国际名城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疆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疆旅游集散地。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正确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新时代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坚持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大力推进“文旅+”、“+文旅”,拓展优化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增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新动能。将文化和旅游业培育为吐鲁番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三)坚持全域统筹

以全域发展为出发点,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统筹完善交通、厕所、集散中心、标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旅游+”融合发展,统筹城乡间均衡协调发展,统筹居民、政府、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关系,使全民享受发展文化旅游带来的良好效益。

(四)坚持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底线约束,促进生态文明。把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协调发展速度、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推进文化旅游的绿色化、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五)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把发展文化旅游与旅游兴市、旅游富民相结合,突出市场在文化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拓展参与渠道,让人民享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三、规划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

(二)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LB/T077-019);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017);

《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LB/T0132011);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26358-2010));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三)相关文件与规划

《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吐鲁番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中共吐鲁番市委员会吐鲁番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的实施意见》。

四、目标定位

(一)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深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富有魅力的丝路文化名城。围绕“葡萄圣城、丝路明珠”的旅游形象定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把葡萄、历史、文化、生态“四大元素”更好地融入旅游业,有效提升吐鲁番整体吸引力。坚持以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全面构建旅游品牌体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大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游客满意度指数位居全疆前列,推动吐鲁番建设成为丝路国际名城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疆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疆旅游集散地。

2.市场定位

“十四五”期间,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积极拓展疆内南北疆片区、环游天山南北疆重点县(市)基础客源市场;主动对接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疆内客源市场;继续强化山东、广东、北京、江苏、辽宁、上海、湖南、四川、陕西、河南为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延伸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以湖南为中心的中南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加大对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入境核心市场的宣传营销。

(二)阶段目标

通过打响“葡萄圣城、丝路明珠”名片,创建多业态融合的品牌景区,强化文旅公共设施共享,实现文旅产品供给多元化,文化旅游吸引力特色化,文化旅游影响力国际化,基本实现文化旅游优质供给,文旅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

到2025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实现:

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按服务人口数量的建筑面积基本达标;图书馆人均每年新增藏书量(含纸质和电子图书)不低于0.1册;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周;“三馆一站”建设全覆盖。

申报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0个以上;开展文化惠民演出、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1000场次以上;开展文博活动400场以上;培养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各类文化人才500人以上;创建非遗品牌1-3个;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戏曲作品、主题音乐、歌曲、小品等文艺精品1-2部;打造文旅融合舞台剧1-2部;“吐鲁番礼物”文创品牌1-3个。

新增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10个;培育市级及以上精品旅游线路3-6条;开发节庆产品1-3个,研学产品3-5个;打造丙级及以上民宿30家,市级及以上夜间经济集聚区1-2处,市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3-5个,市级及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5处,自治区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自治区级及以上自驾车营地1-2个,自驾车风景道线路1-2条,自行车风景道1-2个,休闲徒步风景道1-2个,市级及以上研学旅游基地5-10个,开发研学旅游线路1-3个,创建国家休闲旅游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8万人。

(三)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润疆成效全面显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中华文化全面浸润全市各族人民心灵深处;“旅游兴市”战略成果显著,旅游产品、业态、消费显著提升,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文化资源全面激活;吐鲁番学的国际显学地位进一步强化,吐鲁番历史、文物、民俗、非遗等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各族群众和广大游客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参与发展旅游、推动文旅融合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吐鲁番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章“十四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实施文化传承行动,广泛开展中华文化普及性宣传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融入乡村民俗、礼仪规范、服饰艺术,深度嵌入百姓生活;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倡导各族干部群众共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厚植共同的文化根基;扎实推进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旅游景区,建筑风格,运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主题公园等公共空间,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建筑景观产品。实施文化精品行动,创作一批正确反映吐鲁番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行动,提高文化惠民行动,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免费开放,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伟大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主体、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普及、文化生根,建设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市、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中华文化根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眼、入脑、入心。

2.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供给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剧、歌曲等文艺节目,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创新小品、快板、歌曲等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实现区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的全覆盖。挖掘利用坎儿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旅游资源,利用好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吐鲁番故事。推动吐鲁番市烈士陵园、红色记忆博物馆等创造红色旅游景区,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及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培育红色讲解员,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红色基因融入吐鲁番各族人民血脉。

专栏1:中华文化宣传普及重点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

开展高昌区、鄯善县爱国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品牌工程,推动烈士陵园、苏公塔景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柳中古城等提质升级,力争自治区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色品牌1-3个。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体系

1.发掘梳理中华文化IP

进一步发掘、系统梳理吐鲁番历史、文物、民俗、非遗等旅游文化资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打造中华文化IP,形成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象和品牌。充分挖掘、梳理共命鸟、伏羲女娲、欹器、卜天寿抄本《论语郑玄注》、玄奘手稿、吐鲁番壁画等吐鲁番文物中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利用高清相机、VR、AR等高科技手段全面梳理、还原、再现,形成可供开发、使用的设计素材、视频图像,逐步转化成为设计元素和文创产品,成为传承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活载体”;充分发掘吐鲁番彩门、晾房、生土建筑等体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符号,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城乡建筑、产品开发之中,通过独特的人文风情全面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风貌;充分发掘柳条编织、桑皮纸制作技艺、葫芦烫画等浓缩中华文化的吐鲁番非遗资源,创意开发服饰、箱包等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引导各族群众在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的要义在于,通过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享的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血脉上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旅游“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统筹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和“葡萄圣城、丝路明珠”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图像学为基础、以“视觉性”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研究“视觉形象”的媒介属性、传播特性和文化功能,深入开发吐鲁番博物馆、坎儿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吐峪沟等见证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载体。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场景等直观要素将历史组合成为具有视觉性、身体性、多维性的力场;通过城市雕塑、文化长廊、文化街区、文化墙,特别是积极打造文化大院,打造具有中华元素中华文化符号和世界形象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乡村公共文化场所来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活动。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转化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打造过程,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从而在文化层面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民心

围绕“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主线,加强研究、梳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文艺作品、文化元素和文化景观,形成可入眼、入脑、入心的文化产品。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中华礼仪教育。将文化传承与重大节庆相结合,围绕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主题活动,将“我们的节日”打造成培育社会主流价值、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不断开展公益性演出,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新传播业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广泛散播文化种子,传播正能量。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健全公共文化保障体系

依据国家、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市、区县结合实际完善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人员编制、考核评价指标,明确市、区县、乡镇政府以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保障各族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上互联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2.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加强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和使用,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将“三馆一站”打造成为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持续深化“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湘吐一家亲”、“石榴籽”文化小分队等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市、区县深入开展读书、诗词诵读、书法、绘画、宣讲、培训、展览、文艺演出等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面向各族群众开展京剧、相声、流动图书下基层等文化宣传和惠民服务,广泛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乡村百日文体竞赛”、“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拼精美文物·感悟历史文化”、“文化润疆进家庭·万册图书送农家”、“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全民阅读·书香火洲”等群众性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丰富数字资源样态,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共享阅读平台、线上春晚等线上平台和线上活动的建设。重点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加强对非遗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高清采集和标注,促进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集成和开发。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文化网络平台与吐鲁番市政务服务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吐鲁番市民生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认证,为群众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引导公共文化云平台与社会网络平台的合作共享,推动端口对接、资源共享、服务嵌入,利用社会化网络平台优势,提升公共文化网络平台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率。

专栏2: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丰富数字文化资源,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新媒体等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惠民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市、区县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以及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程

推动完善各区县文化活动场馆、乡镇(街道、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服务设施建设。

——文化志愿服务工程

建立健全全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大学等院校培养本地基层的文化和旅游管理服务者,提供面向基层的在线学习服务。

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市、区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文化骨干力量,市、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人才发展规划,特别要将农村文化人才发展纳入其中,培养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区县、乡镇(街道、场)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对已有编制的乡镇(街道、场)要确保人员长期在岗在位,稳定基层文化队伍。村(社区)配齐配强文化专干,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合理配置。推进文化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加大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场)、村(社区)文化专干“四级”培训体系,树立和培育队伍自信,引导宣传文化队伍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服务群众。市、区县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四)提升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水平体系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制定《吐鲁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吐鲁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国家、自治区、市、区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完善市、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建设,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全市各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非遗专项资金、传承人补助,做好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开展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全面摸清市、区县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开展普查工作;建立非遗档案制度,制定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支持非遗传承人与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开展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

3.提升非物质文化活化利用水平

完善全市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引导非遗传承人积极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展等展示展演活动;市、区县结合实际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统工艺振兴基地、非遗馆、非遗集市、流动非遗巴扎、民间工匠之家、传习馆(所、室)等传承载体建设。

4.创新非物质文化传播普及形式

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日,开展市、区县“葡萄圣城、丝路明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传播活动,形成非遗品牌传播项目。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推动区、县策划推出体现非遗内容的宣传片、纪录片、公益广告等。依托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景区、吐峪沟景区等旅游、文物景区和鄯善县鲁克沁镇、高昌区葡萄沟街道拜西买里社区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深入挖掘非遗项目,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村(社区)、进校园、进民宿”活动;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态,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小型演艺作品。

专栏3: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搭建和申报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

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等重点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程

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区县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市、区县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力争申报各级非遗项目10个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5个以上。

——非遗品牌打造与传播工程

全面开展非遗品牌打造工程,推动吐鲁番木卡姆、桑皮纸制作技艺,葡萄干晾制技艺、葡萄干、桑葚、斗鸡、剪纸、豆豆汤饭制作技艺等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项目形成品牌,力争创建非遗品牌1-3个。

(五)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1.健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

(1)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完善文物“四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保护机构及人员管理、档案资料)工作,到2025年力争实现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达标100%,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达标95%,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达标30%。

开展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完善和推进各级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公布。开展吐鲁番市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20年已到期)的修编工作,有步骤开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评估和甄选一批亟需保护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其保存状况和长远发展理念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到2025年,争取做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公布达到80%,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达到15%。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日常管理维护。强化不可移动文物日常保护管理措施,坚持定期开展好文物安全巡查,加大监测、保养维护等预防性保护力度。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计划开展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探索并逐步开展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作,不断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以及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水平。有计划开展对红星电厂、部队及厂房旧址的保护利用设施和环境整治的改造提升工作。

(2)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

规范馆藏文物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及各类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健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备案动态管理机制,开展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登记,不断推进文博机构文物资源开放。

加强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推进国有及各类博物馆藏革命文物认定、定级、建账、建档,逐步推进和完善吐鲁番革命文物专题数据库的建设。

规范和完善可移动文物档案管理。继续加大民间收藏文物资源调查力度,完善考古发掘文物、涉案文物移交制度,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记录体系,加强档案规范化建设。

继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整理与修复。充分调动文物保护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文物医院”的积极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文物修复和诊治工作,结合文物的特殊性和保护需求,为不同性质的文物开展不定时的“把脉”工作,为后续科研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文物的展示利用提供基础保障。

2.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继续实施丝绸之路大遗址维修保护工程

结合国家战略和城乡建设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持续开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大遗址文物本体抢救保护、文物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大遗址综合性整体保护。提升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注重前期研究、现场勘察实验和效果评价,规范大遗址施工管理。推动重要大遗址预防性保护常态化,落实大遗址日常巡查、定期病害监测评估,重点关注大遗址安全监测和巡查,不断完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大遗址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遗产的文化教育功能、史料功能、借鉴功能、研究功能、休闲功能等,利用遗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达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建立并完善石窟寺保护体系

持续开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寺、胜金口石窟寺等抢救性保护工作,确保无重大险情;提升石窟寺保护基础设施,改善其保存环境;逐步开展柏孜克里克、吐峪沟、胜金口、伯西哈等石窟寺保护示范工程,突出研究性、示范性、导向性。开展石窟寺健康评估,持续推进并加大石窟寺监测工作;加强部门联防联动,进一步推动将石窟寺安全防范纳入吐鲁番市自然灾害和治安防范综合风险体系。

(3)持续做好长城资源的保护利用

按照“重要点段、重点保护”的原则,组织编制并实施一批急需抢险加固、保护修缮、设施建设和综合展示工程。针对保存状况较完整,具有代表性的长城资源遗址进行展示利用,利用其线性遗址的特性,结合我市实际特点,形成展示链,带动周边文物及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为创建长城保护展示示范区奠定基础。健全长城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建强长城资源保护员建设,持续开展长城烽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建立长城资源志愿服务者队伍,进一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长城资源保护工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长城资源的保护,提高我市长城资源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长城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实现基本数据翔实、准确界定,通过申报国家级长城资源重要点段,进一步做好我市长城资源传承及保护工作。

(4)持续推进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保护修缮

有计划开展坎儿井地下水利工程保护修缮,有效增强坎儿井本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最大程度保留坎儿井的基本形态,延续坎儿井“活”的文化遗产,传承古老传统的掏捞技艺,坚持坎儿井保护与改善民生并重。

(5)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

由于文物部门重点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住建部门重点负责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的保护管理。导致吐鲁番大量未公布的文保单位,未连片的单体传统民居、老建筑缺乏管理和监督,面临毁坏、破损甚至被拆除的威胁。应当及时对传统居民、老建筑进行普查、保护和利用。

3.加强考古发掘力度

全面加强考古发掘研究,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工作,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积极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与发掘,全面厘清和掌握吐鲁番市文物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制定考古工作计划,加强考古工作和考古成果的转化,获得对基本遗存分布、构成要素的清晰认识,并及时整理和公布相关资料,为相关规划、文物保护展示、城市建设以及相关研究、管理、保护、利用及各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信息。

不断加强和开展区域性或国际性合作,积极与各大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专题性的考古调查与发掘。重点对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新的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结合遗产地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与管理的要求,开展专题性或课题性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解决关键难题,为遗址的深入研究和展示提供科学、翔实、准确的考古依据。

努力提升考古工作和考古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及时整理和公布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适时建立吐鲁番自治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与调查管理平台。积极吸收和利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自然科学成就,借鉴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全面提升吐鲁番考古研究综合水平。

4.持续促进吐鲁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1)健全博物馆管理机制

完善博物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机制,健全博物馆藏品和展览备案制度,建立博物馆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县博物馆体系,积极推进托克逊县博物馆的建设。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法人治理机构,健全非国有博物馆准入退出制度。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多元主体体系,让馆藏资源讲好吐鲁番历史。

(2)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

改善博物馆藏品保存条件,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领域和途径,充实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类型。加强近现代文物征集,注重体现改革开放成就文物、民俗文物、民族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健全文物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藏品信息备案系统,形成博物馆藏品资源共享和馆际交流机制。

(3)加大馆藏资源保护力度

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不断完善博物馆陶类、泥类库藏文物(储藏柜)防震保护、馆藏及展示文物环境监控体系,形成响应及时、措施有效的调控技术与手段。建立并完善藏品文字信息和图像采集数据库,以此为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保护修复工作。

5.完善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格局

(1)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片区建设

结合文化润疆工程,深入开展文物展示利用,依托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巩固和加强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以大遗址、丝绸之路、长城资源为代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格局。以大遗址为主干,聚合相关文物资源勾勒丝绸之路(古道、烽燧、古城、石窟寺)等重要线性遗址,与周边北庭、敦煌、楼兰等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深度融合,形成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全力推进木头沟长城文化风景廊道项目建设,配合做好车师古道文化旅游区域总体规划实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讲好吐鲁番故事。

(2)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应用

积极推进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数字化应用工作,到2025年,力争全面展开两处遗产地数字化应用工作,对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区域逐步开展数字化应用试点工作。尝试和推广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利用多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遗址巡查和预警保护工作。

(3)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开放文物景区的投入、展示和宣介力度,不断改善和提升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根据各文物遗址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和提升文物展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文物和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提升相关配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的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全力推进雅尔湖石窟、伯西哈石窟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

(4)提升博物馆展示利用水平

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全力争取吐鲁番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建设及文物库房建设项目,提升博物馆展示利用水平。

(5)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积极推进高昌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吐鲁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申报,依托不同类型文物资源,推动区域性文物资源整合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创新我市文物保护利用机制。

6.加强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为提升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修养、审美和创意设计能力,有效扩大传承人群体,建设门类较齐全、地域特色鲜明、素养较高、动手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人才队伍。旨在通过培训,打开传承人群视野,打通新一代传承人联接产业、市场的渠道,提高传统技艺传承人创新能力。

(六)建设新时代文艺创作体系

1.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艺术创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围绕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和重大战略,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吐鲁番故事,中国革命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创作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推动艺术创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扶持、创作推出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的新时代文艺精品1-2部;积极争取自治区艺术基金资助和各类艺术创作资金,打造本地自治区级精品力作。

2.创作文艺精品

市、区县文艺院团在创作生产、服务基层等工作中,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创作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戏曲、音乐、舞蹈、小品、快板、莱帕尔、打击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3.培养新时代文艺创作人才队伍

健全文艺院团人才队伍建设,争取湖南援疆扶持渠道、加大市、区县各类文艺人才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创作、表演、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完善市、区县文艺院团文艺创作人才数据库,建立文艺创作人才培养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文艺创作氛围;坚持文艺创作从小抓起,为文艺创作人才培养后备力量。

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精准施策,完成市、区县文艺院团改革任务,推动实施“一团一策”,建设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引领性新时代文艺院团。持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制定市、区县文艺院团文艺创作、公益演出、艺术培训、艺术普及工作任务指标。

4.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平台

建立文艺评奖的导向激励机制,推出一批“吐鲁番市优秀歌曲作品”、“吐鲁番市优秀小品作品”、“吐鲁番市优秀舞蹈作品”、“吐鲁番市优秀器乐作品”等文艺作品;积极参与“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亚欧博览会“中国文化展示周”、葡萄节、春博会等重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大力举办吐鲁番盛典、“夜·楼兰”、西游圣宴等文旅融合的旅游演艺作品,打造具有吐鲁番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品牌。开阔视野、促进创作,运用政府适当扶持、吸引社会投资,力争创作出梦幻高昌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促进文艺精品走向市场,提高全市文艺精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推进旅游兴市战略,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1.健全旅游交通体系

“十四五”期间,依托现状及规划的高速公路网,结合重点旅游资源分布,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依托民航、城铁、高速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开通吐鲁番高铁站至高昌区境内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加快旅游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一期)建设,打造吐鲁番市旅游观光轨道,提高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推进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风景道,根据旅游业发展要求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游”设施,打造具有通达、游憩、健身、教育等功能的主题线路。

以车师古道为重点,积极推进丝路古道建设,开发丝路古道系列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重点推进文物资源点、历史文化类景区和其他景区(点)设施间的连接路、自行车道、风景道、游客驿站等建设,完善道路指示和形象标识,水电热气改造,垃圾收集中转设施、旅游厕所,防灾减灾设施,以及必要的环境整治等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全面推进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点)间短距离的连接路改建扩能,内部道路、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道路和景区内标志标识系统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旅游咨询、服务和集散体系

(1)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设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旅游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分布式旅游咨询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及智能化改造,观景平台、游客驿站等分布式游览休憩、设施、供水供电设施改造提升和直饮水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咨询服务配套设施。结合机场和高铁站交通换乘的功能,重点推进临空产业园建设,配套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旅游咨询服务补短板项目,满足散客自助旅游、单位团队旅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景点活动、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功能,打造全疆首个集旅游博览、商业、交通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

完善应急体系,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建立便捷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反馈机制。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与行业治理。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和旅游发展,建立文化和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文化安全风险清单,有效化解危害文化安全的风险挑战。

(2)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十四五”期间,推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升级,按照景区的等级来提升和建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重点打造新能源利用,不断完善游客中心公共服务功能,满足游客的购票、咨询、投诉、医疗、休憩、影视、导服、集散、展览等服务需求。打造一批特色服务中心,形成游客服务、咨询、集散体系。

(3)标识标牌建设

“十四五”期间,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GB/T17775—2003》、《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0001—2021》等规范要求,不断完善和提升A级景区标识系统,以风貌突出特色突出、位置合理原则,创造和谐的游览与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信息沟通,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继续推进景区的全景图、导览图、指示牌、道路标识、安全警示牌、景物介绍牌等标识标牌体系建设。

(4)旅游“三难一不畅”配套项目建设

“十四五”期间,着力破解旅游发展“三难一不畅”(上厕所难、停车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问题,加大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采取“新建与改建结合,养护与提升并举”方式,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重要节点、游客集中区域等合理布局旅游厕所;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提升游客集散地至景区道路质量,提高通行等级,推进景区停车场建设,完善标识标牌,更好地为自驾游服务;全面推进旅游停车场建设,推动配套智慧停车场(含汽车充电设施)新建,原有配套停车场智能化改造、加装汽车充电设施等,提升自驾旅游服务水平;积极引导景区新建、改建规模适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优良的游客中心;在各景区建立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游客信息采集系统,重点监测游客容量和景区重要节点、游客聚集区域的客流量,实时发布景区游客量、交通和安全状况,全面提升景区安全管理水平。

(二)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培育提升工程

1.提升打造国家A级景区

“十四五”期间,推进各区县3A级及以上景区“十个一”工程,讲好一个故事(拍摄短视频、宣传片)、设计一个LOGO、推出一个吉祥物、建设一处标志性景观、绘制一张旅游地图、唱好一首歌曲、编排一台戏(文艺演出)、烹饪一桌特色美食、准备一套伴手礼、开发一系列旅游文化体验项目。以区县为单位,建立精品旅游景区资源储备库,提升旅游资源品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丰富旅游产品,树立吐鲁番旅游品牌,使旅游产品供给更加多元,旅游富民效益更加显著,旅游设施更加完善,形成“文旅融合、质量并举、景城一体、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打造旅游度假区

“十四五”期间,为满足游客旅游度假需求,促进和引领旅游行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为人民群众积极营造有效的休闲度假空间,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按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10)》国家标准,启动旅游度假区创建行动打造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加强人文历史文化挖掘,着力提升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度假区体验业态,积极创建市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

专栏4: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

开展高昌区、鄯善县、示范区、托克逊县的A级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推动库木塔格、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艾丁湖、吐峪沟等景区提质升级,创建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10个;依托葡萄沟景区、库塔格沙漠景区和吐鲁番酒庄产业园、沙疗小镇、民宿创客基地等项目,积极创建市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3-5个。

3.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和景城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管理水平等。开展对标评估工作,补短板,强质量,支持高昌区、鄯善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托克逊县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带动吐鲁番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4.打造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十四五”期间,结合全市实际情况,以“葡萄圣城、丝路明珠”的旅游品牌为统领,以丝路国际名城与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破传统旅游六要素,围绕“十大业态”,打造涵盖“吃、住、行、游、娱、购、厕”和“文、商、闲、养、情、学、奇”等十四要素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加快观光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和保健养生转变,门票经济向业态经济转变。加快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营造和谐旅游休闲环境,增强城市旅游休闲服务功能,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地标建筑、标志性景观、著名休闲商业广场和街区,力争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地方认同感的城市休闲娱乐街区。

专栏5: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创建工程

深入开展旅游休闲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吐鲁番市积极创建国家、自治区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高昌区、鄯善县积极创建旅游休闲示范城区。全面开展旅游休闲街区培育工程,推动吐鲁番夜巴扎、老城印象美食街、巴格日民宿文化街、葡萄沟历史文化街区、回民老街、鄯善楼兰风情街、鄯善酒庄风情街、托克逊美食天下特色美食街等街区积极创建旅游休闲街区,力争创建市级及以上旅游休闲街区3-5处。

(三)实施旅游业态培育打造工程

1.积极发展自驾游旅游

开展自驾游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制定自驾景区服务与管理规范,建设自驾车自由行的标准化景区,配备标识系统、观景停车位、自驾车营地、自驾游服务站等服务设施。依托精品景区、旅游风景道、自驾游线路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不同主题的自驾营地。带动沿途旅游节点城市、旅游小镇、特色旅游乡村等,发展交通旅游联动的“廊道经济”。着力开发区县之间的自驾旅游精品线路、跨市区自驾旅游精品线路、完善落地租车和异地还车自驾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加强自驾服务设施改造。重点指导各地在自驾旅游热线、旅游风景道、自驾旅游景区建设游客服务咨询中心、旅游厕所、观景台、临时停车带、标识标牌和自驾车房车营地,鼓励引导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和标识标牌,引导支持旅游发展自驾车房车租赁和异地还车服务业。

专栏6:自驾旅游重点工程

开展自驾车营地创建工程,推动高昌区艾丁湖、鄯善县大东湖越野汽车基地、托克逊县克尔碱镇红河谷等项目建设,打造自助或半自助的自驾车营地,力争创建自治区级及以上自驾车营地1-2个;依托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具有独特的风景观赏点,力争创建自驾车风景道线路1-2条。

2.大力发展康养旅游

依托吐鲁番山地、地热、沙漠、盐湖、阳光、医疗、医药、食品等康养旅游资源,以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休闲疗养机构等为载体,打造养生、康体、医疗、养老等产业为支撑的康养旅游产业链,重点开发高端医疗、特色专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等系列产品。创建高昌区沙疗旅游基地、盐疗养生基地、沙疗康养小镇等康养旅游基地。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发展集聚区,创新生态康养旅游业态,推动康养旅游向以康复疗养、养生健体、度假保健为主,兼具观光休闲、商务会议、运动娱乐的复合型、优质型康养旅游度假区转型发展。建设养老旅游度假社区,开发特色养老旅游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住设施和服务。

3.培育、壮大葡萄酒庄旅游

以精品酒庄酒为主,大众佐餐酒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打造一庄一景,各具风格特色的优质酒庄;政府主打产区品牌,企业主打产品品牌,加大品牌网络宣传和传统媒体宣传,充分利用经销商、渠道商加强市场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吐鲁番葡萄酒品牌影响力;紧盯乌鲁木齐都市圈和疆内外旅游市场,着力在旅游产品开发、加强与旅行社合作上下功夫,拓展酒庄葡萄园观光、葡萄酒品鉴、旅游住宿、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功能,密切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结合,为吐鲁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植入新的元素,形成新型业态。

4.积极培育节庆旅游产品业态

“十四五”期间,以节庆活动推动旅游品牌,围绕“文化+旅游”,创新举办高昌区交河民俗文化节、鄯善县鲁克沁民俗文化节、托克逊县乡村民俗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游节庆;围绕“体育+旅游”,创新举办体育赛事活动,鄯善县环库木塔格沙漠拉力赛、艾丁湖摩托车拉力赛等品牌体育赛事、举办托克逊县克尔碱户外运动节;围绕“农业+旅游”,举办金色田园旅游节、桑葚文化风情节、红枣旅游节、斗鸡文化节、黑羊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围绕舌尖美食,创新举办坎儿井小镇美食文化节、托克逊拌面文化旅游节等美食节庆活动。

5.深入开发旅游演艺产品业态

“十四五”期间,围绕发展旅游演艺,开发文旅融合新业态,积极打造吐鲁番盛典旅游演艺品牌,形成“永不落幕的吐鲁番”,推动建设体现新科技的舞台,支持数字艺术,交互体验、观演互动、智能演艺、鼓励开发设计与品牌演艺密切相关的衍生品,支持建设一批旅游演艺小镇、旅游演艺聚集区。通过数字媒体、光影科技、视觉效果我们做到了360度全沉浸感官体验。通过观众换装、一秒入戏,观众即演员的情境设计,做到戏剧沉浸。

以吐鲁番大剧院、夜·楼兰、西游圣宴为重点,将整个演绎进行串联,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节庆文化与演艺节目融入旅游项目之中,在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提升整个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沉浸感的同时,为各个节日特别是传统节庆增添新活力,打造“文旅+节庆+演艺”的精品,守正创新,持续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以高质量的文旅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系统打造研学旅游业态

依托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类博物馆等文化基地,推动历史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设施遗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等红色基地,推动红色爱国研学旅游;依托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区域,推动农业农村研学旅游;依托坎儿井小镇、葡萄风情小镇、亚尔镇上湖村、交河小镇等民宿集群,推动民宿休闲研学游;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区,开发拓展新能源示范、热产业等方面的研学旅游。

专栏7:研学旅游重点工程

开展各区县研学旅游重点工程,推动吐鲁番市博物馆、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交河故城、苏公塔景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艾丁湖景区、吐峪沟景区、楼兰酒庄、鄯善县连木沁新疆第一地质大队博物馆、零海拔酒庄、伊拉湖村史馆、民族团结展厅、硝尔村知青馆等建设研学旅游基地,积极创建市级及以上研学旅游基地5-10个,开发研学旅游线路1-3个。

7.深入开发低空旅行产品业态

培育开发直升机、热气球、跳伞等空中游览观光产品,鼓励开展动力三角翼、滑翔伞、滑翔机等航空运动产品。依托火焰山——葡萄沟飞行营地、交河故城飞行营地,组织开展航模大赛、无人机飞行大赛等,丰富吐鲁番的体育赛事。依托通用航空机场,加强与民用机场衔接,构建便捷、高端、专业的低空旅游交通体系。在鼓励开展动力三角翼、滑翔伞、滑翔机等航空运动产品的同时,配套制定管理规定办法,实现依规管理,有章可循,确保安全运营。

(四)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工程

1.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村镇

依托“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创建、打造一批特色村镇。依托亚尔镇亚尔果勒村(交河小镇),打造以交河故城为原貌的交河故城文化遗产小镇;依托高昌故城,打造高昌文化遗产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将坎儿井小镇并入坎儿井5A级景区,联合打造坎儿井文化遗产小镇;依托青蛙巷的知名度和葡萄沟景区旅游客流,打造葡萄圣城时尚引领的葡萄小镇;依托亚尔镇上湖村,利用吐鲁番炎热的气候资源和本地特色黑沙资源优势,打造沙疗小镇;依托鲁克沁镇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鲁克沁丝路文化小镇。

依托吐鲁番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全面推进历史建筑修缮、抗震加固、数字化展示利用设施,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重要节点空间或传统街巷沿街立面和路面的整治改造,配套便民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游步道等慢行系统,旅游厕所,水电热气、通信照明、垃圾收集中转、消防安防等设施,必要的历史水系整治和环境绿化等。大力推动亚尔镇、葡萄镇、火焰山镇、吐峪沟乡、东巴扎乡等乡镇,大力推动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推动交河小镇、吐峪沟旅游小镇、葡萄沟历史文化街区等创建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吸引物的特色旅游文化村镇体系。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以杏花季、沙疗康养为主线,打造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以“特色餐饮+生土民宿+绿色葡萄长廊”为品牌打造高昌区葡萄镇巴格日村;打造以民俗文化、桑葚葡萄采摘为主题的拜西买里青蛙巷;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赏杏花摘果实、园艺实习为主题,打造托克逊县夏乡南湖村;依托艾丁湖景区、海底古村,打造高昌区恰特卡勒乡其盖布拉克村;依托库木塔格沙漠地缘优势,打造鄯善县辟展乡小东湖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陶艺、雕刻葫芦雕、艾德莱斯的制作体验为主线,打造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依托火焰山、千佛洞等丰富旅游资源及万亩桑园、杏园来打造高昌区火焰山镇。

3.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画家村”、“摄影村”、“沙疗村”、“非遗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村;以葡萄酒主产区打造葡萄酒庄产业园和产业带,鼓励其他葡萄种植基地发展特色葡萄酒庄,开发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集休闲度假、农事体验、运动营地、民宿餐饮、医疗康养为一体的红柳河现代农业产业庄园;打造托克逊县南湖杏花村乡村旅游度假、原生态种植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依托东湖村特色的生态环境、葡萄田园和传统民风民俗,盘活农户闲置住房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民宿,完善游客乡村旅游体验;依托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良好的村容村貌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多民族融合为基础,以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为核心吸引物,逐步完善特色餐饮、民宿、商店等旅游要素,开设三个桥民俗展示馆,并对现有桑皮纸和艾德莱斯绸馆进行改造升级,丰富体验项目,打造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村;依托托克逊县通沟村哈萨克民族传统,开发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开设民族歌舞表演、马术活动(奔马叼羊、姑娘追、马上拔河、赛骆驼)、牧民风情体验以及哈萨克民俗博览馆。

专栏8:乡村振兴文旅富民工程

——建设核心景区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

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动葡萄沟景区、交河故城、火焰山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景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推进现有旅游村和农家乐转型升级,打造自治区级及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

——创建乡村旅游品牌

实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品牌创建工程,鼓励乡村旅游专业村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和农户争创全国及省、市、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

——持续实施“农产品进景区”

力争实现3A级以上景区和休闲旅游经营场所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营销区(站、店、点)全覆盖,配套发展寄递、农产品电商的产业。到2025年,集中叫响“吐鲁番礼物”宣传口号,推动形成新疆农产品旅游商品区域公共品牌,使特色旅游农产品在旅游消费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增加。

(五)旅游品牌创建打造工程

1.自然生态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葡萄沟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景区艾丁湖景区、沙漠植物园、红河谷、怪石林景区为依托,推动发展热经济、沙漠经济等特色产业经济,融合“生态+旅游”,力争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综合打造吐鲁番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

2.葡萄田园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充分挖掘葡萄田园资源禀赋,大力推进林草旅游业,依托北部天山、沙漠、湿地资源,积极挖掘鄯善县柯克亚,托克逊县克尔碱等夏季森林旅游资源,建设夏季避暑康养基地;结合城镇绿地建设,发挥吐鲁番旅游胜地优势,依托高昌区葡萄沟—火焰山—坎儿井风景名胜区、艾丁湖国家湿地公园、杏花村、五道林、沙疗小镇,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风景区、吐峪沟杏花园、托克逊县夏乡杏花村等丰富旅游资源开展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力推进葡萄镇、亚尔镇、鄯善镇、夏镇等特色葡萄田园小城镇建设,在景区周边、城镇四周、旅游道路沿线,打造一批以葡萄为基础、其他精品果业特色树种为支撑的田园综合体,积极开发集游览、采摘、品尝、游玩、度假、吐鲁番文化等为一体的葡萄田园休闲产品。

3.文化遗产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吐鲁番烽燧、坎儿井为依托,推动高昌区和示范区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业态和品牌,积极创建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吸引物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打造吐鲁番文物景区特色品牌;围绕“吐鲁番学”传承发展,全面挖掘吐鲁番历史文化资源,把“吐鲁番学”的考古、挖掘、研讨、修复、科研等活动全过程转化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开发文化遗产游线路,综合打造吐鲁番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4.民俗风情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吐鲁番老街、葡萄沟青蛙巷、吐峪沟村等为依托,充分发掘、展示吐鲁番木卡姆、麦西来甫、纳孜库姆文化,力争打造民俗风情游品牌。

5.舌尖美食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葡萄宴、桑葚宴、大芸宴、全羊宴、斗鸡宴等特色美食为依托,深入研究食谱、烹饪技术、食材,采用煎、炒、烹、炸、焖、溜、熬、炖等手法,不断创新美食体验,力争打造舌尖美食游品牌。

6.康体养生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沙疗中心、芒硝湖盐疗、库木塔格沙疗基地为依托,完善康体养生旅游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方面的提升和建设,加强政策指引、监管机构、行业标准、安全保障体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力争打造康体养生游品牌。

7.越野徒步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库木塔格景区、艾丁湖景区、红河谷景区、火云谷景区等和车师古道、乌骨道、花谷道等古道徒步为依托,弘扬当地文化、展示旅游资源、倡导科学锻炼、开展全民健身,力争打造越野徒步品牌。

8.葡萄酒庄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坚持把发展葡萄酒文化旅游作为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安排部署,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融全产业链,推动葡萄酒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发建设特色酒庄,挖掘打造特色楼兰酒庄、车师酒庄、零海拔酒庄、火山红酒庄、驼铃酒庄、高昌郡酒庄等一批葡萄酒旅游文化品牌,举办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酒庄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开发葡萄酒研学旅游、酒庄商务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继续创建一批国家A级酒庄旅游景区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走出一条“葡萄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围绕挖掘吐鲁番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搜集整理关于吐鲁番葡萄、葡萄种植、葡萄酒相关论文、书籍、馆藏文物、壁画等资料编撰与葡萄、葡萄酒有关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诗词散文及传说,丰富完善吐鲁番葡萄酒文化,深入挖掘葡萄酒文化、工艺等,形成特色葡萄酒文化旅游品牌。

9.特色节会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杏花游、桑葚游、葡萄采摘游、葡萄节等特色节会活动为载体,以举办节会活动为媒介,引导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和旅游企业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的目的,力争打造特色节会游品牌。

10.体育赛事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着力培育打造品牌体育赛事,举办足球大联盟、青少年民族舞大赛、火洲广场舞大奖赛、斗鸡、沙滩足球、徒步越野、山地速降自行车、库木塔格户外健身休闲体育嘉年华等活动。巩固培育自主品牌体育赛事,举办环塔克拉玛干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暨中国越野系列赛新疆站、环艾丁湖摩托车拉力赛、沙漠之春旅游文化节沙漠自驾春季之旅、库木塔格徒步穿越赛、青少年户外定向运动挑战赛、大学生电子竞技对抗赛等赛事。积极申办高水平精品体育赛事,参与承办、协办一批周边地区举办的国内外重大赛事的分站赛、巡回赛、表演赛,申办沙漠徒步越野挑战赛、街舞大赛、足球邀请赛、摔跤大赛、武术搏击类赛事,逐步引进适合吐鲁番发展的高附加值体育赛事,以马拉松、徒步越野、摩托车、自行车、篮球、排球、足球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体育项目为支撑,逐步打造综合体验强、品牌影响大、活动参与广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品牌。

11.亲子研学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吐鲁番博物馆、旅游文创基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国家、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景区为依托,力争打造亲子研学游品牌。

12.西游文化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坚持把打造西游文化融入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总体思路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确立吐鲁番西游文化内涵,打造吐鲁番西游文化特色,完善吐鲁番文化发展机制,形成西游文化的浓厚文化氛围,建设全国知名的西游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丝绸之路和火焰山作为西游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名著西游记、名山火焰山、名人唐玄奘、名城吐鲁番为线索,扩展西游记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动漫西游等数字文化产品;开发极限旅游、山地旅游、会议旅游、旅游节事产品;将火焰山打造成为集山地探险旅游、特种科考旅游、节庆旅游、创意体验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成为吐鲁番冬季旅游的重要环节。打造西游文化主题体验核心产品,挖掘名著《西游记》的文化内涵,依托火云谷景区、神牛谷景区,建设西游文化主题游乐园。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挖掘和传播丝路文化、吐鲁番历史文化,建设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窗、青少年科技中心、小人国儿童角色体验城、西游记动漫城、大话西游网络情景游戏、西游记主题剧本杀等项目。以火焰山、火云谷、台藏塔、玄奘讲经台、高昌故城等为依托,挖掘西游故事、人物、场景等文化内涵,力争打造西游文化游品牌。

13.婚庆摄影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生态自然景区、历史文化景点、特色旅游小镇等独特婚庆、摄影资源为重点,建设婚庆、摄影旅游目的地,开发婚庆、摄影旅游线路产品,力争打造婚庆摄影游品牌。

14.魅力乡村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高昌区交河小镇、坎儿井小镇、葡萄风情小镇、葡萄沟青蛙巷、沙疗小镇、鄯善县东巴扎村,托克逊县南湖杏花村为依托,开发葡萄、桑葚、蔬果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打造魅力乡村游品牌。

15.民宿休闲游品牌

“十四五”期间,以八风谷、悦丰·宿集、丝绸之路公寓、粟特客栈、高昌驿站、古桥客栈、阿娜尔汗庄园等一批特色民宿为重点,打造文化主题类、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等不同类型的民宿,将民宿建设与特色餐饮、特色农牧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有机结合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有民宿的提升改造,做好特色民宿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以“特色资源+主导功能”的开发模式,为高端小众游客打造优质度假民宿,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推进乡村民宿转型升级,形成民宿休闲游品牌。

专栏9:民宿打造工程

——开展民宿打造工程

结合本地民俗文化特色,梳理民宿资源,建成一批特色的精品民宿,培育一批民宿品牌,推动坎儿井小镇、葡萄风情小镇、亚尔镇上湖村、交河小镇等民宿集群提质升级,打造丙级及以上民宿30家。

(六)实施智慧旅游升级工程

1.深化智慧管理

全面推进综合产业监测平台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提高自动办公OA系统等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健全游客信息分析、旅游统计、旅游培训、旅游执法等电子平台。实现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整合优化全市旅游微信、微博、抖音、旅游网、旅游政务网等宣传服务平台,做到信息及时互通,提高旅游政务的信息发布,互动交流、便民服务水平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2.拓展智慧营销

将营销系统与用户连接的所有数字化触点中产生的数据(包括用户的行为、兴趣、标签和旅程等),统一汇总到“客户数据平台”中,推动建立智慧营销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更清晰更完整的用户画像,通过多系统的数据融合,完成客户培育转化。顺应自驾,自助游发展趋势,打造“互联网+目的地”发展新要求,建设立足于便捷游客的智慧旅游平台。

3.智慧服务

在全市的重要景点、酒店,餐厅,购物街区进行“智慧吐鲁番”试点建设,让游客进入吐鲁番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慧旅游体验触摸屏及PDA等各类体验终端,结合定位功能,实段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推动旅游服务智慧化,智慧旅游从游客出发,整合智能行程定制、旅游服务预订、旅游投诉等智慧化手段,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一)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业态

1.发展“非遗+旅游”

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康养”等业态融合,充分激发非遗的活态属性与内在潜能。依托吐鲁番木卡姆、纳孜库姆、鲁克沁维吾尔族婚礼系列歌舞、维吾尔族鼓吹乐、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族开依提麦西来甫、维吾尔族达斯坦等开发中小型旅游演艺和宴艺产品;依托刺绣、柳编、剪纸等传统美术和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土陶烧制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开展系列非遗主题旅游体验活动;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的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系列文创商品,并建设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等非遗载体。着力推进非遗活动与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的融合。

2.发展“农业+旅游”

注重品质提升、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聚焦区县周边区域,依托传统村落、生态农业、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瓜果基地、花田景观等资源,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

3.发展“工业+旅游”

按照《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要求,打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建立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传承弘扬工业精神。推动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依托当地老旧厂房、葡萄酒酒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依托中交火焰山汽车干热试验中心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工业旅游创意产品,打造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推出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工业旅游目的地。支持文化和旅游装备协同创新发展,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打造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培育工业旅游、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活化利用水平。

4.发展“科技+旅游”

“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旅游”,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旅游演艺、景区开发、体验项目建设水平,重点培育一批“科技+旅游”示范项目;以“5G遇上智慧文旅”为主题,搭建景区游览、酒店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字信息技术与文旅的交流平台,深入挖掘葡萄沟、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库木塔格沙漠、火焰山、坎儿井等一批景区的“科技+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展现5G和智慧文旅在提升旅游体验、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服务水平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智慧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增产增效”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

5.发展“体育+旅游”

吐鲁番风景道发展空间大,通过特色产业景观打造,形成网红打卡点,并通过视觉设计,在驿站、景观标志中重复运用,强化风景道品牌形象。依托葡萄沟风景区、苏公塔景区、郡王府、沙漠植物园、艾丁湖景区、坎儿井民俗园、吐鲁番博物馆积极组织规划环城自行车风景道建设,开展交河环城道马拉松赛事;依托木头沟建设木头沟长城风景廊道,设有自行车风景道、休闲徒步道、马拉松跑道等;依托中交火焰山汽车干热试验中心的现有场地,大力引进举办各类汽车赛事;依托“火焰山—葡萄沟飞行营地、交河故城飞行营地,组织开展航模大赛、无人机飞行大赛等”,丰富吐鲁番的体育赛事。结合白杨河、盘吉尔怪石林、垂吉尔塔格山岩画、托克逊雅丹地貌打造白杨河滨河风景道。以湿地公园、中国内陆最低点—艾丁湖为依托规划建设艾丁湖环湖风景道。多条风景道打造面向不同需要的城郊游憩圣地。

6.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坚定以生态旅游为引领,促进林草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五大葡萄主体公园为基础,大力推进景观设施建设、景观廊架改造、葡萄品种规划种植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葡萄产业园品味,为全市葡萄产业品种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及葡萄种质资源保护和葡萄品种母本园建设奠定基础,打造集科普教育、资源展示、品种保存收集、采摘品尝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田园综合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供给侧改革,强化“电商+旅游+林果产品”、“互联网+田园+农户”深度融合,实现林旅结合的模式创新、项目创意,打造旅游产品线上线下互动新局面。加强对万亩桑园、万亩杏园的品种嫁接改良和附属设施建设,提升桑园、杏园建设水平,促进林旅融合,确保旅游人员留得住、有情趣,实现吐鲁番市休闲林草业季季有推介,月月有特色。

7.全面拓展红色旅游

依托吐鲁番烈士陵园、吐鲁番博物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故城、连木沁新疆第一地质大队、苏公塔景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创建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突出红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创新要素集成方式,大力开发红色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新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重点开发角色模拟、情景再现、生活体验等红色旅游参与项目,实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提高红色旅游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以高昌区努尔丁书屋、葡萄沟红色主题馆、托克逊阿乐惠红色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为依托,在各区县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产品,弘扬红色精神,追忆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

8.深入发展博物馆旅游新业态

以吐鲁番市博物馆为龙头,推动区县“博物馆+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馕产业博物馆、葡萄沟非遗集市、坎儿井博物馆、七克台奇石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陶艺博物馆、连木沁地质博物馆、鄯善县恐龙博物馆、三个桥桑皮纸体验馆、陶艺体验馆、艾特莱斯体验馆等一批民间博物馆和特色主题博物馆。着力推进博物馆与旅游市场合作水平,通过分发联票等形式,推动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旅游资源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将小型图书馆、休闲空间等植入博物馆,提升博物馆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加强博物馆品牌建设和IP开发,推出高品质文创商品,建设文创商店;增强博物馆线上服务与展览水平,建设线上运行平台,宣传文博内容,展示创新文博衍生产品。

9.拓展夜间旅游消费

推动吐鲁番图书馆、吐鲁番文化馆、吐鲁番博物馆等旅游文化消费场所开放夜场,打造“吐鲁番博物馆—吐鲁番文创基地”等文化消费示范区。建设旅游演绎产品,完成吐鲁番大剧院、吐鲁番夜巴扎、鄯善夜·楼兰、民宿文化创客基地、甜蜜的夜晚——夜品葡萄沟、夜游交河、博物馆奇妙夜、夜读苏公塔、葡萄架下夜市、夜行坎儿井、创客酒店夜市、美食天下星光夜市、南湖村夜市,托克逊天山明珠夜市游、托克逊滨河夜市、托克逊白杨河夜游等一批夜经济体验项目建设。针对不同区县、不同街区、不同景区的旅游优势和业态特点,积极培育、升级商旅融合的旅游文化夜产品,开发春博会杏花诗歌之夜、葡萄节晾房情歌之夜、七夕节葡萄主题公园许愿夜、艾丁湖跨年夜、元宵灯会、楼兰酒庄节、商务品酒会等旅游文化体验项目,推动商旅深度融合。

10.开发吐鲁番特色文创产品

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遵循特色旅游商品的规律,集中优势打造“葡萄”、“桑”、“哈密瓜”、“沙”、“艾德莱斯”、“西游”、“康养”等系列产品,开发“吐鲁番礼物”文创组合产品体系,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打造“旅游商品的研发+旅游商品的设计及制作+线下实体店销售+线上网店营销”的一条龙产业链;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引导“民间工匠之家”与市场接轨,引导旅行社、自驾游游客参观民间工匠之家,体验民间手作,给民间工匠产品提供销售渠道,加大产品宣传销售。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当地物产和文化等资源深入开发,不断从功能、口味、器型、工艺等角度进行创新,塑造自身品牌,务实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二)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红色旅游品牌

1.打造戍边文化红色旅游品牌

不断丰富以“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精神和以“团结、向上、顽强、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戍边文化,并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和群众文化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戍边文化品牌,激发群众对吐鲁番的热爱之情,把戍边意识深深地根植到头脑中,构筑起吐鲁番人的精神家园,激发出屯垦戍边的强大力量。依托吐鲁番市烈士陵园、坎儿井景区、苏公塔景区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时期戍边文化内涵,形成吐鲁番特色“戍边文化游”主题品牌。

2.打造军垦文化红色旅游品牌

依托兵团农十二师二二一团,加强对吐鲁番屯田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突出打造“吐鲁番军垦游”红色旅游自主品牌,形成兵地融合的精品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兵团屯垦旅游景点、屯垦戍边纪念馆等反映“军垦文化”的旅游载体。

3.打造战略工程文化红色旅游品牌

重点突出南疆铁路建设遗址和阿拉沟军工建设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与自驾游线路充分结合打造精品线路;黑山头机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遗址,在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旅游、旅游+航空等多方面发挥其作用;围绕连木沁新疆第一地质大队重要战略工程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打造“战略工程文化旅游”主题品牌。

4.打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围绕努尔丁·书屋等典型人物事迹,深入挖掘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动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做出积极努力,打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三)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1.历史文化研学游

坎儿井——交河故城——吐鲁番博物馆(旅游文创街区)——沙漠植物园——火焰山——吐峪沟景区——高昌故城——阿斯塔纳古墓——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2.亲子互动体验游

坎儿井——现代农业科技中心——吐鲁番博物馆——葡萄沟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青蛙巷——麦西来甫庄园——火焰山——库木塔格沙漠景区——楼兰酒庄——鲁克沁镇三个桥村

3.文化生态康养游

坎儿井——交河故城——亚尔镇上湖村沙疗康养小镇——吐鲁番博物馆——葡萄沟景区——火焰山——吐峪沟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楼兰酒庄

4.乡村休闲文化游

托克逊县零海拔酒庄——怪石林景区——红河谷景区——麦西来甫庄园——火云谷景区——交河大景区——吐鲁番博物馆——葡萄沟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青蛙巷——库木塔格沙漠——楼兰酒庄——鲁克沁镇三个桥村——吐峪沟景区

5.低空旅游线路

吐鲁番火焰山——库木塔格沙漠——大海道

(四)加强宣传与合作,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

1.拓展营销渠道

(1)新媒体营销

利用旅游大数据科学分析研判旅游市场,结合传统渠道与新技术渠道,整合线上+线下营销资源,开设百度贴吧、知乎、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官方账号,培育“吐鲁番旅游粉丝”集群,打造“指尖营销”。深入做好新媒体营销,创新“网红+直播”、“节庆+微营销”、“微电影”、“微网微商”等新型旅游营销方式;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新技术,以及影视、歌曲、微博、影展、游记、自助游手册等多种媒介形式强化旅游推介和营销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轰动的宣传效果。鼓励疆内和国内游客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等传播新疆旅游品牌,营造“人人都是吐鲁番旅游代言者”的品牌推广氛围。

(2)节庆营销

依托交河民俗文化节、鲁克沁民俗文化节、托克逊民俗文化节、托克逊杏花节、沙漠之春旅游文化节、葡萄酒风情旅游节、高昌斗鸡节、桑葚文化风情节、金色田园旅游节、坎儿井小镇美食文化节、克尔碱户外运动节、哈密瓜旅游节、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红枣旅游节、托克逊拌面文化旅游节、奇石文化旅游节、赶巴扎文化旅游节、环艾丁湖·摩托车拉力赛、环库木塔格沙漠拉力赛等各类文旅节庆活动,打造以节庆活动为主的营销策略。

(3)博览会营销

依托上海进口贸易交流博览会、亚欧博览会、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等疆内外重点博览会平台,搭建吐鲁番博览会营销特色主题展馆、宣传营销平台,全面开展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博览会平台,把“葡萄圣城、丝路明珠”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向全国。

(4)旅行社营销

支持吐鲁番各大旅游景区通过紧密合作模式与疆内和国内主要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规定旅行社每年向景区输送一定数量游客,景区为旅行社团队提供服务保障或返点奖励,并定期开展联合促销和互动广告。同时,支持大型旅行社通过合资参股模式投资吐鲁番的景区,逐步走向投资与市场开拓一体化。

(5)航空营销

与国航、东航、南航等各个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吐鲁番旅游推广做到航班上,编制自由行“航空+旅游”产品和销售。同时,在主要营业网点、网站及会员短信平台上进行吐鲁番旅游宣传促销,并在国内外营业部通过柜台促销提示、产品推介等形式宣传推广吐鲁番旅游。

2.深化区域合作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带一路等区域的合作,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多元性。积极开展以敦煌、西安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模式。助推疆内“东天山旅游联盟”,提升“环东天山千里旅游黄金线”,加强与乌鲁木齐、昌吉、伊犁等区域合作,深化《“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乌昌吐石克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共识》,推动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共建红色旅游合作机制,促进红色旅游新发展。从援疆省市争取更多旅游人才、宣传推介、旅游专列和包机扶持,加大“引客入吐鲁番”力度。以葡萄沟、火焰山、交河故城等著名景区和优势资源为先导,与市外重点旅游节点联合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实现跨区域旅游和文化节点的串联开发。

3.扩大文旅援疆交流合作

紧紧围绕“文化润疆”工程、“湘吐一家亲”、“春雨工程”,积极举办文化援疆系列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来,多彩民族文化走出去,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发挥文化凝聚作用,打造高质量文化援疆升级版,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湖南文艺名家进吐鲁番、地方特色文艺节目演出走进湖南,戏曲进校园、文化交流考察、文化结对共建、爱心公益捐赠、文化旅游援疆、法律巡回宣讲、客源入疆、援吐宣传等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文化脱贫,切实做好援疆工作。

湖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吐鲁番市旅游交流合作,开发丝路明珠游、休闲度假、自驾游、冬季游等旅游产品。把吐鲁番市旅游纳入湖南省宣传范围,加强客源市场开发,协调湖南媒体加大对吐鲁番市旅游宣传的支持力度,在参加各种旅游展会、组织旅游推介时,加大对吐鲁番市旅游资源的推广宣传力度,同时加强两地微博、微信互动,相互推广旅游产品,实现两地旅游资源、信息、产品等方面的共享,充分发挥旅游援疆、文化援疆优势,使其成为吐鲁番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争取湖南省在文化援疆、游客送疆、产业援疆、人才扶疆、宣传促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第四章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协调

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职能,推动“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支持旅游业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做好重大旅游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推进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建设。财政部门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宣传推广、文化和旅游消费等方向的资金保障力度,发挥好旅游发展基金作用。自然资源部门充分考虑常住居民和旅游人口需求,特别是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对旅游用地作出专门安排,重点保障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供给,优化经营性旅游项目用地政策,研究出台乡村旅游“点状供地”政策,加强对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用地政策保障,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门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等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交通部门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打通高等级公路等大动脉系统,畅通主题线路、风景道、步行道等微循环网路,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格局。金融管理部门为旅游企业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创造条件,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推广旅游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二、加大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对文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国家、自治区财政政策,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全域旅游发展政府资金+金融服务+融资市场,强化旅游财政支撑。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旅游发展资金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吐鲁番市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中,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编制和景区创建、星级评定、举办节会等重点工作,根据实际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投入。统筹全市各部门涉旅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同时争取对口援疆资金,为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和落实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加强用地、金融、投资、财税、人才等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夜间经济、旅游民宿等领域政策,切实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旅全面融合提供保障。

三、完善要素保障

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将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旅游领域倾斜,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采取点状供地、增减挂钩、长期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优先安排旅游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用地。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划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旅游景观用地协议供地、旅游新业态发展优惠供地、未利用和废弃地,发展旅游不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限制、旅游商业经营建设用地采用分类招拍挂供应等政策,降低旅游用地成本。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住、互换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支持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

四、加强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体育、旅游等创新型人才,制定并落实引入高端人才落户吐鲁番的支持措施;为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和保留人才,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户口、住房、津贴等方面优惠;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对在国家、自治区、市、区县各级技能大赛中获的名次的选手,按照赛事类别,划分不同等级,明确报酬激励制度,使其薪酬与绩效挂钩。

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养文化、体育、旅游等实践型人才,强化校企合作,与疆内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设人才培训班,建设一支应用型人才队伍;建立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开展人才培训讲座、辅导培训班、服务技能培训等,提高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明确培训人员和经费的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对每一位培训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考查人员培训效果。

五、构筑安全保障

强化市场管理,深化“全域旅游红黑榜”机制和“先行赔付”维权制度,健全市、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确保机构、编制、人员和执法设备配置到位,形成覆盖区县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开展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安全风险评估,配备安全设备设施。建立旅游安全信息公告发布制度,及时预报预警旅游交通、景区天气、最大承载量等信息,加强旅游景区流量控制和管理。常态化排查治理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农家乐、文博场馆安全隐患。制定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清单化管理制度。

加强旅游安全提示信息发布渠道建设,通过各类媒体、移动终端、景区导览系统等基础服务设施,向游客提供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和安全提示,强化对游客的安全引导,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以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安全检查,强化对危险地带的安全防护。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开展应对突发灾情疫情、设施停运、恶劣气候等特殊情况的演练。